到2025年,新增功能完备的科创载体面积800万平方米以上,新认定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科创载体200家以上,其中专业化载体占比超过50%、国际化载体占比超过30%,新建“科创飞地”30家以上——当前,无锡市新型科创载体建设的四年行动计划正宕开笔墨。
建设科创载体不是个新课题,但载体里的故事、情景一直在更新。在新一轮的空间扩容中,更发力其质效。本期周刊走进载体楼宇,看市、县区的载体布局何以更好地载“创”,从中探求科创企业繁茂生长所需的新场景,探求区域孵化服务的新方向。
(资料图)
深耕多年的载体
如果创业是马拉松,我们想当好陪跑者
一个深耕多年的科创载体里,有多少故事可讲?走进江苏数字信息产业园听到的,很少是财富故事,更多的是关于生长——包括在孵企业和载体、园区本身。最新的故事是,园区的载体已“盛满”,正向所在的惠山区提出“扩容”的请求。
载体面积确实很紧张。发展至今,江苏数字信息产业园目前在孵企业700多家,培育了7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江苏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4家无锡市三类创新型企业;累计形成产值460亿元,税收17.2亿元。园区内清华创新大厦的大堂,各种牌子挂满一面墙,从中可以看到一条“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衔接配套的科技企业全周期孵化链条。
“打个比方吧,我们可能有点像马拉松里的‘兔子’。”园区孵化器无锡力合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海燕说,与在孵企业交流是工作的日常。载体中的企业来来往往,“如果创业是马拉松,我们作为陪跑者,职责是引导跑者按照稳定的节奏跑步。不仅是跑得快,关键是跑得远。”
现在的科创企业,需要怎么样的载体,或者说,需要什么样的陪跑者?
需要“懂我的”。据介绍,该园区建立了重点企业联络人制度,每个工作人员都服务相应的企业,每季度至少一次走访,收集企业需求、问题,联络相关部门解决问题,形成服务闭环。这种走访会汇聚成“园区大数据”,进而对企业施以精准服务。“自己园区内的企业,自己了解最深,最知道怎么投。”园区相关负责人给了一个案例:得知企业陷入资金难题后,园区自己的投资基金迅速投了数百万元。渡过难关后,企业加速发展,前两年还自己“就地”孵化出一个新的高新技术企业。
需要“帮我的”。江苏慧眼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这个园区是共同成长的。初来时使用的办公室不足200平方米,如今已使用一整层楼。“最开始是天使轮的投资,之后我们遇到不可抗力因素,业务骤缩,但园区决定再信我们一回,现在园区仍是公司的股东。”慧眼数据副总经理吕楠在展示一项产品时说,该产品已在惠山区两个大型企业里应用,“就是园区给我们介绍的客户!”不仅是介绍客户,这个园区还在政策梳理、项目申报上提供保姆级服务。事实上,这家园区已经发布了《面向创新创业企业的服务产品手册》企业标准,该标准的制定弥补了孵化器相关行业规范和服务质量管理标准的空白,对推动科技创新服务产业标准化发展、夯实服务人才建设基础意义匪浅。
“积累沉淀十多年,我们也在考虑未来怎么来更好地成就科创企业。”朱海燕介绍,该园区目前建成了清华创新大厦、慧谷创业园、企业研发楼、华清创意园、华清创新园、华清创智园、荷塘苑等科创载体,下一步将努力构建下一代工业上楼产业园区生态。
一年新增100万平方米的板块
创设新场景新业态,为未来预留载体空间
面对载体运营者的扩容需求,该怎么办?这也让惠山区的相关职能部门有了更多的思考。事实上,此前惠山区在科创载体建设上已启动“三年三百万”行动,仅2022年全区就新增建设、改(扩)建科创载体面积101.86万平方米,其中功能完备的科创载体面积33.4万平方米。
很显然,要真正打开产业创新空间格局,要做的还有不少。何以载“创”?以速度、以眼光、以布局。
“我们正在加快载体的建设速度。”惠山区科技局相关人士介绍,全区正在推进建设一批孵化器、创业楼宇式载体,以此满足当前招引的科技型企业落户研发的需求。比如去年已建成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华君智慧能源总部大厦6.67万平方米,面向数字经济、总部经济的华清创智园8万平方米等。同时一些街道还通过改(扩)建、回购等方式,不断拓展载体物理空间,满足日益壮大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和科技型项目的孵育需求。如前洲街道扩建创新科技园三期4.5万平方米载体已完成主体建设,钱桥街道通过盘活龙之杰大厦扩建载体面积约7万平方米。
“功能布局会进一步提升。”惠山区科技局局长陆慧表示,下一步会进一步推动科创载体打造完整的孵化链条,完善周边配套设施,让创业生态更加优化完善,“突出科创+产业,深化房东+股东、园区+社区、基地+基金等新业态、新场景。”该区将加快推进建设一批投资主体多元化、形态类型多样化、管理运营市场化、产业领域专业化、资源配置国际化的科创载体,布局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全周期全链条孵化体系,打造华东地区科创要素集聚的中心。
瞄准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惠山区正规划一批科创片区、科创集聚区和科创综合体,为发展预留载体空间。比如围绕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在长安片区首期新增300亩规划建设创新未来城;围绕高端装备、智能制造产业,在集聚区北惠路以北新增20亩用地规划建设孵化器。
打造一流环境的城市
让科创社区深入人心,呈现科产城人的美好融合
房东+股东、园区+社区、基地+基金……这些新业态、新场景被期待在科创载体更多地呈现与发生。
“不仅要做好招引,更要做好孵化。”市科技局相关人士观察过一批科创载体的发展。他认为,认定孵化载体的面积与数量都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让一个创意在载体中能一步步变为现实,变成生产力,才是目标。”
科创载体建设虽然不是新课题,但载体里的故事却常听常新。比如,载体运营者的模式输出,在一地顺利运营后,与其他地方合作运营起多家载体。又比如,载体与企业的“眼缘”,孵化器在考察企业的同时,企业也在考量孵化器的创新生态,运营方的服务甚至深入到了创业者的生活服务。
简洁地来说,所有故事是围绕着“人”展开。
科创社区的理念正在实践中。无锡晟耐优商务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科创载体运营商。2018年至今,晟耐优Space共计引进各类科技型创业企业超过60家。载体运营发力打造软环境,除了能为企业提供“一揽子”服务,提供基金扶持,还针对梁溪区发展“文商旅”的特色,与专业直播机构合作,打造帮助企业卖货的直播间。晟耐优相关负责人介绍,一幢高达20层、面积为1.4万平方米的楼宇即将改造完成,将打造成社区化创新孵化器,其中将纳入研发办公、商务活动、轻制造等工作需求,以及文化、艺术、生活等多方面生活需求。
江苏数字信息产业园的实践,也围绕“人”加强探索。比如,定期开展紫荆梦享私董会,邀请一位“案主”企业家分享困惑,会上其他受邀企业家集体“头脑风暴”,解决企业易遇的共性问题。在园区系统内打造供需平台,让产业链上下游彼此对接。一系列活动,逐渐从园区扩大到惠山区,乃至全市相关企业。
载体楼宇间,再塑新场景。当前我市正紧抓太湖湾科技创新带和科技新城建设机遇,聚焦“465”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全市科创载体在规模质量、资源集聚、支撑能力方面得到大幅提升。伴随着科创载体的量增质升,呈现出的将是整座城市科产城人有机融合的美好模样。
想了解本期《科创周刊》
更多精彩内容
扫描下方二维码打开哦!
来源:《科创周刊》第九十九期
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市科学技术局联合主办
记者:崔欣润、高琼玲
主编:高琼玲
版面编辑:朱洁
新媒体编辑:荣倬翊
编审:沐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