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产业链主要包括制氢、储运、加注和下游应用四个环节。
(资料图)
其中,制氢包括三种路线:主要包括化石燃料制氢、工业副产氢和电解水制氢三类。
全球氢气产能以化石燃料制氢为主,清洁制氢存在替代空间。
IEA预测,到2030年,全球氢气产量将达到1.8亿吨,较2021年的0.94亿吨翻倍增长。
其中,主要的增量产量将由电解水制氢满足,电解水制氢产量将从2021年的不到4万吨大幅增长至6170万吨,清洁制氢方案将成为主流。
制氢环节全景图: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及官网,wind,高工氢电,36氪,平安证券研究所整理
氢能制备概览
按照氢能的生产来源及碳排放量可将氢能划分为灰氢、蓝氢和绿氢。
灰氢:当前主流制氢来源,由化石燃料产生,碳排放量高。
化石燃料制氢是以煤或天然气为原料还原制氢的传统方案,技术成熟、成本最低,但碳排放量高,且化石燃料不可再生,产能扩 张空间有限,存量产能将逐步结合CCUS技术,以降低排放。
蓝氢:主要来自化石燃料,但对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捕集和封存,并利用CCUS技术设备加以控制。
化工副产氢是氯碱,轻烃利用等化工工艺获得副产氢的方案,成本较低,但制备规模取决于主产品制备规模,扩张空间有限,可 作为补充性氢源。
绿氢:零碳排制氢,利用可再生发电,通过水电解工艺产生氢气。
电解水制氢是利用水的电解反应制备氢气的技术,可再生电力制氢称为“绿氢”,是零碳排、可持续的“终极路线”,但目前成 本仍是制约其普及的瓶颈因素,其规模化应用需要产业链各环节推动降本。
绿氢制得的氢气纯度较高,并且没有任何温室气体及污染其他排放,但成本较高。
2023年以来,国内绿氢项目进展加速。 随着电解槽技术的逐渐成熟推动制氢成本下降,绿氢未来有望代替灰氢。
从商业模式来看,风光制绿氢模式起量,化工领域绿氢替代加速。
电解水制氢行业概览
电解水制氢技术可分为4种:
碱性电解水(ALK)、质子交换膜电解水(PEM)、高温固体氧化物电解水(SOEC)和固体聚合物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水(AEM)。
目前碱性电解水技术最为成熟,已完全实现商业化,PEM电解水技术处于商业化初期,SOEC、AEM技术还处于研发和示范阶段,在国内尚未进行商业化应用。
当前碱性电解水制氢电解槽使用KOH、NaOH作为电解质、石棉布等作为隔膜,具有制氢成本较低且工艺较为成熟等优点,是当下最具性价比优势的电解槽之一。
PEM电解槽主要由阳极端板、阴极端板、阴阳极扩散层、阴阳极催化层以及质子交换膜组成。
质子交换膜水电解制氢是指使用质子交换膜作为固体电解质,并使用纯水作为电解水制氢的原料的制氢过程。
其中,端板的作用是固定电解池组件,并引导电流递传,分配水、气,扩散层起集流,促进气液传递等作用,催化层的核心是由催化剂、电子传导介质、质子传导介质组成的三相界面,是电化学反应的核心场所。
电解槽竞争格局
全球电解水设备供给以中国为主,中国市场集中度较高。
根据 资料显示,2022年全球电解槽市场出货量约1GW,国内电解槽出货量则近750MW,中国为全球电解槽设备主要来源。
中国电解槽设备集中度较高,2022年CR3达80%,派瑞氢能(718所子公司)、考克利尔竞立、隆基氢能排名前三,隆基氢能2022年电解槽出货快速提升。
国内电解槽设备有三类参与者:
第一类为718所、竞立、大陆等老牌电解槽企业,其技术沉淀深厚,市占率高;
第二类为隆基绿能、阳光电源等光伏龙头企业,资金、技术实力雄厚,光伏业务与电解水制氢业务高度协同;
第三类为昇辉科技、华电重工、华光环能等新兴势力,各自凭借技术优势、订单优势等切入电解水制氢设备市场,在行业发展前期抢占份额。
718所、竞立、大陆为传统三巨头,技术同源。上世纪80年代,主攻核潜艇大气生命维持系统的718研究所通过技术融合,顺势而为,发展出氢能技术。
90年代,研究所部分电解槽工程师独立创业,分别创办苏州竞立、天津大陆,至此,我国碱性电解槽行业三足鼎立格局大致形成。
目前,国内新兴电解水制氢企业仍有许多研发人员来自718所、苏州竞立及天津大陆。
整体来看,隆基氢能、派瑞氢能、阳光氢能电解槽产能全球领先,且隆基氢能为主的国内企业产能规划充足,快速扩张。
另有希倍优氢能、氢元科技等新兴势力处于产能0-1扩张阶段,带动行业整体产能扩张。
海外参与者主要包括蒂森克虏伯、Nel、HydrogenPro、Sunfire、McPhy等。
IEA预计,2022和2023年全球制氢电解槽新增装机将分别达到0.9和4.1GW,总装机分别达到1.4GW和5.5GW;净零排放目标下,2030年全球制氢电解槽累计装机将达到720GW,绿氢产业链有望迎来广阔的发展机遇。
关注乐晴智库,洞悉产业格局!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