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孙建楠
编辑 | 袁畅
投资大佬董承非“奔私”,已经整整十个月。作为一代“公募大神”,在声望的巅峰期转投私募,本身就极具故事性。
(相关资料图)
他的“新东家”迅速抓住机会推出了睿郡承非系列,在2022年上半年的低点完成募集,45亿元左右。
经历了十个月后,董承非的成绩单披露,他挣了多少钱?
又因何攒下盈利?
他对那些核心热点持何看法?
01
净值 “一个涨停”
来自第三方渠道信息,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董承非的产品净值为1.1014,成立以来收益达到10.14%,
考虑到同期沪深300(A股大盘指数)收益为1.12%,董承非的的净值跑赢指数“一个涨停板”。
此外,复盘历史可以发现,董承非的产品运作10个月以来,最大回撤为8个百分点,明显小于沪深300指数同期22个点的回撤值。
02
私募投资“突破自我”
从兴全基金走出来的董承非,始终有强烈的股票投资人的标签,公募基金经理的标签。
但他在私募的运作有多个地方“超越自我”。
董承非加盟私募之后,持仓类别开始增多,除了股票,还包括可转债、证券投资基金、其他资产。
而且,股票投资的部分也与以往不同。
2022年6月末,建仓期内的董承非,把近80%资产布局为其他资产和证券投资基金(分别占比40%和38%),而当时股票占比不及两成。
截至今年3月末,虽然股票仓位一路突破了60%。同期,依然有其他资产占比29%。
而可转债和证券投资基金各占约7%和6%的比例。
这种配置方法,也与以往不同。
03
“另类资产”成看点
从建仓期开始,董承非产品的“其他资产”就让人猜不透。
由于私募产品的信息披露具有个性化,因基金经理而异,与公募产品报告的统一化不一样。
因此,私募基金经理将部分资产“低调化”处理,董承非就是其中一例。
他对其他资产的布局,终于在2023年初揭开谜底——衍生品。
董承非在年初路演时称:“过去半年,我初步尝试衍生品和融券,对熨平私募组合的波动起到了有效的作用,后面会加大对该领域的尝试。”
所谓的衍生品,就是气囊和雪球,这是过去一年诸多私募投资人广泛使用的产品,行业内半夏投资李蓓、和谐汇一的林鹏都多多少少运用过。
实际上,上述衍生品在公募机构则难以运用,主要受合规因素影响。
简言之,董承非将私募产品变得“对冲化”,通过新型的衍生品工具,使得持有人获得缓冲资产波动的好处。
04
乐见“题材股上涨”
董承非复盘今年3月市场时,他指出:
在波澜不惊的指数下面,市场的交易热度爆棚,特别是ChatGPT为代表的AI板块,引爆了市场对于主题投资的热情。与之对应的是去年机构重配的板块表现比较平静。
他犀利地点评:
3月份A股市场充分表现了场内资金的风险偏好急剧上升,大家对于重大叙事主题投资的追捧,而忽视了底层标的质地上面的缺陷,一个质地平平的股票一旦沾上题材后,连续暴涨,这种局面已经好几年没有见到了。
董承非对持有人透露:虽然我们没有AI股票,但是也乐于看到这种风险偏好的提升,一个活跃的市场对投资者而言总是一件好事。当然,这种风格是不是预示着一种比较长时间的投资风格的切换,我们还需要观察。
标签: